近年来,随着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路径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元。再三权衡之后,很多家庭开始把孩子从传统教育到国际化教育的转轨提上议事日程。转轨不易,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常见的迷思需要打破?我们邀请了正经历或见证着这一过程的孩子和家长,来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感。

小升初,我从家门口的公立学校转到双语学校。这是爸爸妈妈的决定,也是我的愿望,因为过去几年的海外夏校经历,让我对国外启发式的课堂产生了兴趣。进入双语学校变化还是很大的,刚开始相当不适应,好在坚持了大半学期,新学校的优势逐渐显现了出来。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小故事吧!

一进入教室,就可以立刻感受到双语学校的不同。座位不再是那么规规整整,一周六节的科学课都是在实验教室完成的。当然,转变环境也意味着挑战。

01

首先,对思辨和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比如英语社会研习课,每周虽然只有一节,但是老师留的作业根本没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看似简单,比如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古代中国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异同点,等等。问题只有一句话,但作业可都是要以论文形式提交,而且还都得是英文的!

最初,我完全没有方向,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逐渐才找到了一些方法去设定框架、查找资料、筛选,勉强拼凑出一份A3纸的作业。过了几个星期之后,我开始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满一张A3纸,而不用勉强拼凑了。

02

再有,双语学校非常强调小组合作

在公立学校,老师的口头禅是:这是一套卷子,大家周末做完。但是在双语学校,老师的口头禅是:现在分好组,我们这周要完成一个小组作业,下周展示。小组作业听上去比卷子要好玩,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作业!但是当实际开始做作业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简单。小组合作要和多位同学一起完成,所以要和他们约上一样的时间一起做作业,同时还要沟通协调,而且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平均。

一开始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低效的方法:先每个人自己做完,再放到一起比较谁的好,然后把最好的那份交给老师。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又低效又顾及不到全组人员,因为只有一个人的作品被上交,别的组员就会有失落感。

经过各科小组作业的磨练,我们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大家约定一个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把作业分成几部分,每个人做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再在约定的时间汇总讨论,确定作业上交老师。这个方法很考验沟通能力。

老师给了我们一些有意思也有难度的小组作业,如在地理课上用地理嘉年华的形式来介绍巴西、德国和美国,或者是在语文课上辩论论语适不适合现代社会法律体系。这种类型的话题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是后来发现只要在一个宏大的话题中挑出几个大的部分就行。以地理嘉年华为例,我们只需要讲一讲巴西的亚马逊河或者金砖五国,德国的工业和啤酒节,美国的消费电子如微软和谷歌,或者《独立宣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小组作业更有价值。

03

在公立学校上学时,我日常穿的是运动服,体育课可以直接上课

但是在双语学校,正装上课是日常,要去上体育课的话就需要换上运动装,所以我们还要花课前和课后15分钟来换衣服,每天还要带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运动服。一开始我觉得很麻烦,而且上课时间会因为换装而缩水,但是后来习惯了也就觉得没事。相比于运动装,正装看起来更正式,而且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04

在双语学校,教我们的老师各有特色,跟我们的距离感少了

比如我们的英语老师,与其说他是英语老师,不如说是一位哲学家。我们的英语课并没有标准教材,每节课开始,老师总是会像说故事一样说些关于学习内容的大道理,然后才正式开始上课。一开始我只当听故事,后来才发现他是通过故事来引出学习要点,如果听懂了就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05

我们学校的课外课也很丰富,每周有三节。为防止偏科,学校要求我们在艺术类、学术类和体育类中各选一门

学术类的,我选择了模拟联合国,觉得能在模拟联合国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对联合国议案进行辩论,并对相关世界的问题进行讨论会很有意思。同时,这也能提高我的英语和社会研习水平。

艺术类的,我选择了电影制作。我爱旅行、摄影和无人机飞行,同时也很喜欢看电影。报名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使用无人机多拍一点美景,学了电影制作之后把这些镜头制作成纪录片或者微电影,也许可以发给当地宣传部门,这样我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最近的一次课程我们用iMovie做了一个学校的介绍片,自己设计剧本、拍摄,并把老师教我们的技巧应用在短片中。看到自己完成的微电影,我非常开心。

我很喜欢学校的游泳池,所以体育类的课外课我就报了游泳。虽然我的游泳实力不是班上最强的,但是我的进步是明显的。在一开始的标准游泳课上,我的计时成绩都在一分钟以上,上了两次课以后竟然达到了55秒左右!我也从标准课的慢班提升到了快班。

来源:菁kids北京 祖翊宸